机器人新闻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就这样历经了每一个阶段,机器人一步一步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应用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家当中。就比如小国日本来说吧。
日本企业界比政府更早预见机器人前景无限。早在1986年,本田汽车公司就秘密打造出首个人形机器。2000年,这台机器人首次在日本汽车展上露面,灵活模仿人类动作的样子立即引起全世界瞩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挽救日本经济的明日之星”。
在劳动力不足、日元高涨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寿司业也开始构思会做寿司的机器人。当时已有了旋转寿司输送系统,为业界节省至少20%的人工成本。现今的寿司机器人本事更大了。寿司行业经常举办“人与机器人”比赛,结果一再显示,在速度上,人力绝对无法赶超机器。预计今后在寿司机器人的协助下,寿司价格可能低至每盘80日元(约合人民币5元)。
“软化”硬邦邦的机器人是日本目前的研究重点。日本机器人协会今年4月成立相关协会来研究适合机器人的软性材质,以便让机器人更接近人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日本科研界在争取让机器人更人性化方面,不止于材质,甚至还有人类般的触觉。庆应大学研发的一台人手机器就有了“触觉”。它通过判断物体的大小,来决定用多少力道取物,像端酒杯、抓薯片这样的事情等都难不倒它。
2015年,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就出现一家“全自动化”酒店,服务员全是机器人。两年的试行结果显示,这个经营方法可行。该酒店创办人泽田秀雄说:“开始引进时,很担心机器人会把人吓跑,也担心会有安全问题。后来发现,这个创意让人感到兴奋,因为酒店让客人充满对未来世界的联想,机器人服务渐渐成了卖点。”
使用机器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员工成本,不过,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成为“职业杀手”,剥夺人类就业机会,引发空前的失业潮。“无人化”社会是怎样的状态?如何在用人和用机器之间寻求平衡?这都是机器人普及化后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