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机器人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器人新闻

机器人新闻

  • 机器人替代人工大势所趋

  •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力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机器人的成本却在不断下降,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从而导致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投资回报周期也由2010年的5年左右缩短到目前2年左右。与此同时,机器人还能够在恶劣、危险以及重复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劳动力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机器人逐步进行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步入工业化后期,维持经济增长亟需提高效率与推动创新。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数据,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由1980年769亿日元增加到1990年的3023亿日元,复合增长率31.5%。受此驱动,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股价8年涨12倍,年收益率为37.8%;安川电机股价5年涨6倍,年收益率47.6%。

    而当前我国现阶段国情与日本上个世纪80代初期相似。中国(2012)与日本(1980~1981)比较,GDP增速均进入了相对低增长区域,中国核心制造业地区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日本人均GDP为0.97万美元;人口增速均低于1%,都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制造业用人成本上升;两国分别支持、引导和鼓励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均有本币升值的压力;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9台/万人和32台/万人。因此中国(2012)与日本(1980~1981)在经济、人口、国家政策、国际环境和市场普及程度上都较为相似。

    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类似,我国工业机器人正逐步由汽车、电子产业向机械加工、塑料、轮胎、卫浴、化工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扩展与深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年将是我国机器人发展的迅猛时期,也就意味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处在旭日初升的状态。

    我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主要有两个依据:1,机床行业规模表明我国制造业对自动化加工装备的需求空间巨大;2,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还处于极低的水平,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将带动机器人需求量的提升。通过对比美德日韩,机构测算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万台,相比较于目前不到10万台的装配量,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并不完善,政策扶持有助行业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在基础工业的落后,使得关键零部件在精度、成本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造成我国企业并不自己生产机器人,而主要是通过对从国外采购的机器人进行系统集成,实现下游应用为主。

    为解决这一现状,国家从政策方面也加大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工业机器人首次成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对象之一,明确了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完善机器人产业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