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新闻
实际上,对顺德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挑战和机遇并存。首先,机器人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对企业而言,需要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尽管媒体报道,当下机器人的红利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在一两年内就可以回收相关投资,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资金投入,依然会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当下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结合信息技术而崛起的机器人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进入和电子产业一样快速更新的产业周期。随着谷歌等科技巨头的大力投入,机器人技术完全可能遵循“摩尔定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突破。这种技术更新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选择困难,可能生产线还没完全建成投产,其技术就已经“过期”。
第三,跟机器人产业技术相关的另一面是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规模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正进入一个“小时代”,市场更热衷于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根据报道,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因为型号、功能、复杂程度各有不同。如何适应这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可能是机器人产业普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也有人担忧,机器人替代劳动力之后,会引发一系列就业问题。欧盟委员会201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担心机器人会把自己的饭碗抢走。短期内,一些人的工作机会可能会被机器人抢走,有些部门可能会因此裁减人员。但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其实大可不必担忧。因为行业的变化将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100年前社会所提供的岗位类别和100年后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已经大为不同。欧洲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创造3.6个工作岗位。
笔者担忧的是,当下政企两界均将焦点聚焦于机器人替代人工上。在某种意义上,机器代人的普及将可能改写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但机器人远非代替人力这么简单。对顺德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机器人完成产业高端化进程。仅仅盯住减少对人力依赖的机器人应用只能为顺德一些低端制造创造一些“残喘”的机会,无法帮助顺德完成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历史使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机器代人”更是一把“双刃剑”,也是顺德产业发展中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