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机器人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器人新闻

机器人新闻

  • 机器人产业开始出现过剩趋势

  •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了近37000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工业机器人传统强国在抢占中国等新兴市场时,均非常重视借助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垄断。

      从机器人的价值来看,其关键器件——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就占据了机器人成本的60%甚至是70%,而这恰恰是我国产业的弱项,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高端突破的瓶颈。

      我国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跟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围绕市场需求,突破核心技术。选择汽车、船舶、电子、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根据用户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实现关键基础部件产业化

      目前各地都搞机器人产业,数量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小而散的,未来必将经过一轮轮的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优胜劣汰,逐渐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即便是我们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巨头”,跟国外品牌相比,也有规模上的弱势,毕竟得承认我们起步晚。而且,我们确实与国际上的机器人技术差距比较大。

      目前进口品牌的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者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另外,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还依赖进口,这造成国产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我认为,当前应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实现关键基础部件产业化。比如伺服电机,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价格合理的生产商。所以我们要造机器人,只能进口德国或日本的电机,无形中机器人成本提高很多。还有减速器,我们自己制造的寿命、噪声、精度还存在很大问题。

      机器人产业支撑新的制造模式

      当前的机器人对新的制造模式能否形成支撑呢?第一是能够形成技术支撑。在网络能力上、在技术因素上、在提升效率和质量上,机器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第二是形成成本支撑。人力成本在上升,但机器人的价格这十几年下降了50%多,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也具有了广泛应用的条件。此外,质量、效率、管理等一系列的附加值的提升,也是机器人的优点。这些都使机器人大批量应用成为可能。第三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到期,用工难、招工难又加速了机器人应用的进程。
      至于大家担心的机器人与就业是不是有矛盾?我认为没有矛盾,因为现在中国很多行业是缺少劳
    动力的。还有一些行业,人是做不了的。因此从长远来讲,机器人替代技能劳动者,是一种趋势。
      
      机器人产业开始出现过剩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态势,到目前为止,初步统计国内已经有超过30个机器人的产业园区,开始有过剩的趋势。

      从产业政策的引导上看,不仅仅要着眼于机器人本体本身,还应该引导产业、资本转向机器人关键器件的开发商。从机器人的价值来看,其关键器件——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就占据了机器人成本的60%甚至是70%,这是我们的产业弱项,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机器人产业,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已经能够做出来的产品上,加强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需要在发展下一代产品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机器人的应用需要集成商,需要二次开发。目前国内的集成商更熟悉国外的产品,对国内的机器人缺乏了解。